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关键字:       网站版块: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不断深入和新兴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试点和实践。教育部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1月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为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学徒)的培养作为核心,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为支撑,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是纽带,整个过程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签订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既是各项培养课程实施部门,也是评价部门。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共同来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校企合作成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此外,政府也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往往由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得以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以及双方责任义务的界定,通常由政府从中协调完成,而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也是政府需要履行的又一重要职责。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双重性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授课的地点既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室,也包括企业的厂房车间,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操作,这就使得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具有了双重性。在学校里,教育者是专业教师,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则由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师父带徒弟”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成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重要特色。而受教育者则具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既要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参加企业中的技能培训。

    3.受教育者职业学历提升和职业资格取得的统一性

    证明一名学生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往往同时需要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取得是由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资格证书则由劳动部门颁发。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全部学分后,即可获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而在企业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又可以在优秀员工的指导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顺利通过相关职业资质考试奠定基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受教育者学历提升和资格取得的有机统一,提高受教育者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剖析

      通过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开始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实践和探索,学术界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认识上存在不足,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虽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但也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在普通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以学校为主,由学校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而在现代学徒制中,课程体系则需要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中刚刚开始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探索,截止到目前为止,很多职业院校并不能完全区分两种课程体系,在进行试点推广时,习惯于将普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用于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中,导致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效率。有些职业院校过多的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理论学习,忽略专业技能的培养,背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初衷;而有些职业院校则没有了解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本质区别,错误地把现代学徒制当作企业实践,从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参与主体中,企业无疑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当前,无论是在现代学徒制推广方面,还是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却缺乏左右职校办学的杠杆。原因主要包括:第一,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看重的短期利益,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一名合格工人的培养往往需要三年的时间,另外,学徒在校学习期间,企业仍旧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作为顶岗实训时的报酬,这无疑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第二,当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负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致企业失去主动权,丧失参与的积极性;第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且给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这无疑成为制约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又一因素。

    3.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高职教育起步于199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校企合作的瓶颈制约,不能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在师资方面,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传授知识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较为薄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匹配岗位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在管理制度方面,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和试点,需要院校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改革以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很多院校和企业由于担心现代学徒制带来的压力,校企双方改革的动力不足。

     4.人才培养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企业和院校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近两年来,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国家虽然出台了多项政策,并鼓励职业院校进行试点,但是这些政策性文件大都较为宏观,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些重要的法律关系尚且没有得到明确,如《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中均没有相关条文确定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校企双方的责任也没有得到界定。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的大力投入,而政府没有充分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税收上的减免或财政上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另外,由于长期以来“重普教,轻职教”的理念根深蒂固,政府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认同,从而影响其发展。

  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进策略

    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做中学”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始于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人才培养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为战后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取得成就,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我国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和改进。

    1.重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多由高职院校进行制定,并由院校负责实施,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利于院校的管理和教学,但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因此,重构的课程体系成为现代学徒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充分考虑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在企业开展调研。根据在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的课时分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体现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另外,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中,利用课堂和企业两个场所,通过思想教育和师傅帮带,增强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同,提高综合素质。

    2.强调工学结合,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和重要前提,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德国、英国等国家所施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在企业参加实践培训的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60%,而在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的时间短、机会少,企业参加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成为必然。企业虽然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劣势,积极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为学徒提供实训场所,配备高技能的师傅,保证学徒在企业能够学到“真技能”。对于企业而言,参与教育虽然不是其义务,但是在联合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

    3.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受教育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训技能的提升等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校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首先,要增加对在校教师的企业实训经验,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讲述更多的企业实例,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学校应该聘任企业中的高技能师傅担任实训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通过师傅在企业实训环节对学徒提供帮助和在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再次,通过运用激励手段,制定相应的标准,根据教师的劳动付出和教学质量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后,要重视对“双师”队伍的考核评价,通过运用360评价法,由学校、企业、同事、学生和教师自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考评,发现教师队伍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予以改进。

    4.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对所培养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意义重大。在传统职业教育中,对于人才的评价由院校进行,只要学生所修学分达到教学要求即可获得学历证书。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根据现代学徒制中的“双重身份、双元教育”等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遵从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的在校成绩由院校进行考评,而要对学徒在实训中的表现则企业进行评价,合理设置成绩和实训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科学合理的评定人才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校培养过程中,逐渐实施高等学历与职业资格挂钩的人才评价体系,职业资格的取得成为学生拿到高等学历的必要条件,使学生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与今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并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5.推进现代学徒制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实行的是由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明确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法律责任,实现有法可依,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转和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为此,政府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合法地位。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仅仅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院校和企业的利益被重点保护,而合同中很少涉及学生和师傅的权益。因此,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除了考虑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也需要切实保障学生和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给予参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企业一定的收税减免或财政补贴,使企业能够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收益。此外,政府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广泛宣传,加大试点力度,鼓励院校、企业和学生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中,提高对现代学徒制的认可程度。

    详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2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全国365bet平台网投
  北京颐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240331  传真:010-51410162
Copyright@2002-2006 http://www.18910912365.com
网络实名:全国365bet平台网投
由金软科技提供技术支持